服務(wù)熱線 虛擬漫游 微信購票 游客意見
調(diào)查表
返回頂部
民風民俗
dynamic
民風民俗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景區(qū)概況 > 景區(qū)文化 > 民風民俗 > 正文

海南黃花梨的前世今生

來源于:本站發(fā)布于:2021-06-28 12:06:17

5206 0

 

自宋代以來,海南島便形成了黎族聚集在以黎母山為主的山區(qū)、漢族聚集在平原及沿海地區(qū)的居住情況。據(jù)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外國門上》記載,海南有黎母山,內(nèi)為生黎,去州縣遠,不供賦役;外為熟黎,耕省地,供賦役,而各以所邇隸于四軍州。漢族、黎族兩族人民共同開發(fā)海南島,使這個熱帶島嶼留下了很多歷史記憶和民俗記憶。商品交換是海南島各民族之間交往交融的重要方式,黃花梨木是漢族、黎族進行商品交換的重要物品。

黃花梨木又稱海南黃檀,原產(chǎn)地為海南島吊羅山、尖峰嶺等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因為成材緩慢、木質(zhì)堅實、色澤紅潤,黃花梨木與紫檀木、雞翅木、鐵力木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木。許多明清文獻中都有關(guān)于黃花梨木的記載。清代張嶲在《崖州志
·木類》中就贊美道,花梨,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氣最辛香。質(zhì)堅致,有油、糠格兩種。油格者,不可多得。明代王佑在《格古要論》考證,花梨木出南蕃、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如鬼面般可愛,花粗而色淡者低。廣人多以作茶酒盞。


微信圖片_20210916125930.jpg

現(xiàn)存于海南省博物館的《瓊黎風俗圖》中的運木圖


黃花梨木作為珍貴木材,在明清時期深受貴族和上流社會喜愛,他們喜歡用黃花梨木雕琢成各種奢侈品和家具,擁有黃花梨木制成的工藝品成為明清上流社會財富和權(quán)力的象征,漢族商人發(fā)現(xiàn)收集這種木材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

不過,海南黃花梨生長在海南島的山區(qū),海南島最中心的山區(qū)地帶多為黎族人居住地區(qū)。一個有需求,一個有資源,漸漸地漢族商人和黎族百姓開始通商,黎族人負責獲取和運輸,漢族人負責出資收購。
 

 

水運花梨:黎人水運熟能諳


關(guān)于黃花梨木,有一種重要的記錄載體就是少數(shù)民族圖冊。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官方曾繪制過一套記錄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原始信仰、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圖像史料。關(guān)于海南島黎族的圖冊被學術(shù)界稱為瓊黎圖。目前,存世的瓊黎圖有五種,分別是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瓊州海黎圖》、存于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的《瓊州黎族風俗圖說》、存于廣東中山圖書館的《瓊黎一覽圖》、存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黎人風俗圖》、存于海南省博物館的《瓊黎風俗圖》。目前,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有《瓊州海黎圖》《瓊黎一覽圖》《瓊黎風俗圖》,這三種瓊黎圖都收入在海南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圖集《清代黎族風俗圖》中。這套圖集中的三種瓊黎圖都展示了黎族人運輸黃花梨木的圖像,學術(shù)界普遍將此類圖像稱為運木圖。運木圖向我們展示了清代黎族人通過水路和陸路運輸黃花梨木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黎族百姓的智慧和勤勞。

現(xiàn)存于海南省博物館的《瓊黎風俗圖》中的
運木圖再現(xiàn)了黎族人民通過水路運輸黃花梨木的場景。圖中,三位黎族青年中有兩人在奔騰的瀑布中游動,另一人撐著竹梢站在木排上。瀑布中順流而下的正是黃花梨木。圖的左側(cè)賦有詩文,詳細記錄了黃花梨木的采集和運輸全過程。賦詩楠木花梨出海南,黎人水運熟能諳。明堂榱棟神靈擁,陡澗驚濤服役甘,生動刻畫出黎族人運送黃花梨木的高超技巧。


微信圖片_20210916125933.jpg

現(xiàn)存于廣東中山圖書館的《瓊黎一覽圖》中的
運木圖



以上這首賦詩后的配文則描繪了黎族人采集黃花梨木時的艱險:楠木、花梨等木可偹採取者,必產(chǎn)深洞巉巖之上,瘴毒極惡之鄉(xiāng)。外人艱于攀附,易至傷生,不得不取資于黎人。每伐一株,必經(jīng)月而成材,合眾力推放,至于山下澗中。候洪雨流急始編竹木為筏,縛載于上,一人乘筏隨流而下,至溪流陡絕之處,則??v身浮水前去。木因水勢沖下,聲如山崩。及水勢稍緩,復(fù)乘出黎地。常有水急勢重,人在水中為木所沖而斃,木亦隨深沒者。亦有木隨水下,扛拽不及,隨木出海付之洪濤者。運木固未易易也。

于山區(qū)
瘴毒極惡艱于攀附,易至傷生,漢人畏懼瘴毒,不敢踏入黎族百姓聚集的地區(qū)直接進行采集運輸,加上地勢險惡,他們不得不取資于黎人采集運輸黃花梨木。而每伐一株,必經(jīng)月而成材,可以看出黃花梨木的珍貴和稀有,即便是有經(jīng)驗的黎族人,也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挑選出成材的木料。在圖中,我們看見三名黎族青年,他們在運送至水上之前要合眾力推放才能運到水中。木材本身十分沉重,順著水流沖下來聲如山崩,而水急勢重,人在水中為木所沖而斃,木亦隨深沒者。可見黃花梨木運輸?shù)娘L險極大,不難想象昔日有多少黎族人為了采集黃花梨木葬身在山林里、溪水間。而運木一旦失敗,不僅人可能喪失寶貴的生命,連已采集好的木材也會隨著溪水流走,因此,古人慨嘆道,運木固未易易也。

 

陸運花梨:以牛力挽運抵出海之地

 


現(xiàn)存于廣東中山圖書館的《瓊黎一覽圖》中的運木圖的圖像內(nèi)容和《瓊黎風俗圖》中的基本一致,同樣描繪了三位黎族青年通過水路運輸黃花梨木的景象。根據(jù)《清代黎族風俗圖》的收錄,筆者可以看到經(jīng)過點校的配文內(nèi)容:“……及水勢稍緩,復(fù)乘出黎地,此水雖同歸于海,而所歸之海,又非出口之地,于是合眾力扛曳抵岸,始得以牛力挽運抵出海之地焉……”

與《瓊黎風俗圖》
運木圖的配文相比,《瓊黎一覽圖》缺少詩文的描述。不過,增加了一段黎族地區(qū)水系以及使用牛力進行陸路運輸黃花梨木的描述。雖然黎族山區(qū)的水源都同歸于海,但由于水流方向的特點,所歸之海,又非出口之地。因此,需要合眾力扛曳抵岸,防止水流將黃花梨木沖走。到了岸邊,以牛力挽運抵出海之地。這表明黃花梨木的陸路運輸是通過牛力進行的。


微信圖片_20210916125937.jpg

現(xiàn)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瓊州海黎圖》中的運木圖



黃花梨木的運輸,分為水路運輸和陸路運輸兩種方式。《瓊黎風俗圖》和《瓊黎一覽圖》中的運木圖向我們展示了黎族百姓水路運輸黃花梨木的過程?,F(xiàn)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瓊州海黎圖》中的運木圖,則向我們展示了黃花梨木陸路運輸?shù)膱鼍啊D像中,五名黎族男青年,奮力將岸邊木排上的黃花梨木運送至牛車上。
以上這三幅運木圖,完整地呈現(xiàn)出黃花梨木從水路運輸?shù)疥懧愤\輸?shù)倪^程。

花梨,產(chǎn)巉巖密峝間,斬伐經(jīng)月成材,則合眾力扛抬下山,乘溪流急處,以柏木編筏載出。至平岸,始得以牛力車運。採辦蓋不易云。《瓊州海黎圖》運木圖的配文,生動描述了黃花梨木從選擇采集地點、采集時間到進行水運運輸和陸運運輸?shù)娜^程。黃花梨木生長在巉巖密峝間,其生長的不易和環(huán)境的險惡,就好像黎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生命力的頑強。值得一提的是,黃花梨木的生長環(huán)境和時間也決定了黎族人民采集砍伐的環(huán)境和時間,但在三幅運木圖中都只是在配文中有描述,沒有展示他們采集黃花梨木以及至平岸后再由牛力車運送到村寨的圖像,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明清兩代,黃花梨木不僅是民間商人渴望得到的珍貴木料,也是海南地方官府向朝廷進貢的物品之一。清乾隆《瓊州府志
·卷八·海黎志》載,瓊郡每年例辦進貢花梨、沉香。向來各州縣承辦花梨木,系專差領(lǐng)票,赴黎購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京南曾對現(xiàn)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養(yǎng)心殿造辦處行取清冊》中朝廷采辦黃花梨木的內(nèi)容進行考證:乾隆元年正月至十二月,舊存:花梨木三千零三十四斤八兩一錢。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止,新進:花梨木六千三百十四斤,尚存:花梨木七千九百三十三斤十三兩五錢。乾隆二年,舊存:七千九百三十二斤十三兩五錢。新進:二千八百六十七斤。實用:一千七百零五斤十三兩。乾隆十七年,舊存:花梨木四千九百零三斤十兩八錢三分,新進:花梨木二千三百八十斤,實用:四百十一斤八兩,下存:六千八百七十二斤二兩八錢三分。


從上文可見清代宮廷對于黃花梨木的需求之大。由于過量開采,黃花梨木資源急劇減少,到清末已幾乎沒有可供開采的黃花梨木材。而歷史上官府對黃花梨木的過度掠奪,也引發(fā)了黎族人民的多次抗爭。


今天,黃花梨木的原始采集和運輸已成為黎族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保存在精美的圖像和諸多古籍文字中。


文章來源:三亞發(fā)布